首页 > 实时讯息 >

​播下一粒美的种子

2025-04-29 17:51:00

“阳光下,我们长高长大,灯光下,我们唱吧跳吧。一群试飞的鸟,一朵待放的花,梦想在浸润中发芽。”4月25日-27日,由教育部、长沙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长沙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00名师生代表奔赴星城,全方位展现新时代中小学生的艺术风采与美育成果。

视频由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组委会提供

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开幕式现场。活动组委会供图

感受美

新时代青少年展现青春新风采

舞蹈轻盈飘逸、合唱婉转悠扬、交响乐恢宏磅礴、戏曲余音绕梁……在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朗诵五场艺术展演中,观众们沉浸式体验艺术展示与美育浸润相结合的精妙绝伦,“零距离”感受新时代青少年的蓬勃朝气和家国情怀。

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舞蹈专场,广西北海市第一中学学生进行《匠心·陶韵》舞蹈表演。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单艺伟 摄

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器乐专场。活动组委会供图

眼神坚定,旗帜飘扬。舞蹈作品《旗帜》以精妙的编排、铿锵的舞姿展现南昌起义中革命先烈们的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用信仰照耀初心的伟大历史,也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参演的27名学生均来自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最大的17岁,最小的学生仅14岁。

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舞蹈专场,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学生进行《旗帜》舞蹈表演。活动组委会供图

迎着观众们热烈的掌声走下舞台,孩子们大口喘着气,眼里盛放着闪亮的光。“很激动,也很兴奋。能在这里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带来的出色表演,也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进步。”参演学生彭小珊掩饰不住内心的雀跃,飞快地用手语比划着。

“能够走上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的舞台,孩子们付出了很多。”带着学生们一路从节目编创走到全国展演,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副校长杨小玲百感交集。

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舞蹈专场,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学生进行《旗帜》舞蹈表演。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彭诗韵 摄

孩子们听不到节奏,就从最简单的敲击大鼓开始。鼓声的震动一次次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再配合老师的指挥,让他们慢慢把每一个节奏熟记于心。孩子们感受不到音乐的韵律,老师们就把乐段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们了解自己做的造型是什么意思,戴的红袖章蕴含着什么意义,像放电影一样跟学生们分享作为一名新时代新青年,如何去赓续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学生们也在反复练习中将情感融入到眼神和肢体动作,表达自己所领悟的音乐意境。在相互磨合中增进解读默契,让“旗帜”具备更加鲜明的时代色彩。

“对于孩子们来说,虽然听不到声音,但是能够通过舞蹈这种方式来传递自己的内心情感,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所以他们也乐在其中。”杨小玲说道。

每一天跟音乐和节奏磨合,一次次动作的纠正,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排练中,在享受艺术的过程中,也通过艺术进一步认识了自己,收获了进步和成长。

性格腼腆的朱之怡一上了舞台就像换了个人一样,她享受在舞台灯光下翩翩起舞,也通过舞蹈发现了更多可能性。“舞蹈让我更加自信,也更加坚强。”

余伟祺作为舞蹈队里的男队员,承担着托举、扛旗等重要角色,一次次的练习并没有让他退缩,他也在不断收获的肯定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我想继续学习舞蹈,将来回来母校当一名舞蹈老师。”余伟祺表示。

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戏剧专场,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中学学生进行《飞》戏剧表演。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单艺伟 摄

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舞蹈专场,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学生进行《共潮生》舞蹈表演。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彭诗韵 摄

发现美

在实践中浸润学子身心

在优秀艺术作品展上,绘画、书法、篆刻、手工艺制作等216件作品精彩亮相,兼具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和教育特点的实践活动成果工作坊也让参观者们好奇不已、驻足流连。

以针代笔,以线晕色,施针用线间,湘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彭娟正在给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育新小学的学生们做示范,娴熟精湛的手法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实践活动成果(工作坊)展示现场,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育新小学学生王楷溪正在进行湘绣非遗展示活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单艺伟 摄

自2016年起,育新小学引入湘绣文化项目,成立“悦”绣工作坊,并定期邀请像彭娟这样的湘绣传承人入校授课。从穿针引线,一步步学习钉扣子、绣姓名,到校园文创作品的创作,在以“探”“巧”“乐”为主题的进阶式“悦绣”课程中,学生们逐步感知到刺绣的寓意美、色彩美、针法美,也越来越领略到千年技艺在指尖流淌的独特魅力。

王楷溪是育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学习刺绣两年的她已经能独立设计创作自己的刺绣作品。“我奶奶就非常擅长刺绣,她有一间专门的屋子收纳自己的刺绣作品。”谈到与刺绣的渊源,王楷溪觉得奶奶在潜移默化中为自己打开了兴趣的大门。“那时候太小,对刺绣本身没有什么概念,就只是觉得奶奶好厉害。”在学校学习了系统的刺绣课程后,王楷溪开始对这门传统的技艺产生越发浓厚的兴趣。现在的她,只要一拿起针线,便如痴如醉,停不下来。“我想像奶奶一样厉害,绣出更多好的作品让大家看到。”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青少年们对传统文化更感兴趣,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帮助他们生根发芽,今后加入到我们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彭娟说道。

美育的浸润,不仅帮助学生们进一步发现传统文化之美,也让他们学会如何去观察生活。

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实践活动成果(工作坊)展示现场,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桂花坪小学师生团队正在进行剪纸非遗展示活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单艺伟 摄

白玉似的萝卜条、泛着油光的葱油粑粑、拎着菜篮子逛市场的大爷、忙里偷闲躺着看手机的摊位老板……观展者们沉浸在这幅近三米长的国画画卷中,仿佛听到了此起彼伏、腔调各异的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一幅淋漓尽致的市井风貌跃然纸上。

这幅名为《长沙早市之小摊》的画作由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实验小学的一年级学生罗睦涵创作。据罗睦涵的指导老师罗茜雯介绍,这是罗睦涵第一次接触国画。“我没有特意在绘画技法上去纠正她,而是尽量引导她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所观察到的通过绘画表达出来。”罗茜雯说,“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她一直处于‘玩’的状态,她也很享受这个表达的过程。”而正是这样天然的、青涩而稚嫩的笔触,才更加触动人心。

罗睦涵与其画作《长沙早市之小摊》。受访者供图

“童真和童趣是最宝贵的。”看着孩子们创作出各具特色的绘画作品,罗茜雯也深有感触,“真正的美育,不只存在于课本与教室,更融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间烟火。”

创造美

“数字+美育”激发新力量

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教学案例成果展示现场,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教师正在进行教学成果报告分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单艺伟 摄

“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纹样。”在实践活动成果(工作坊)展示活动上,江苏省南通市虹桥小学校(以下简称“虹桥小学”)五年级学生袁诗涵正在引导参观者们通过显微镜观察玉米种子的纵切片。数字印象、万花印射、节气印季……虹桥小学版印社团以传统的版印艺术为载体,结合纹样非遗、材料转换、3D打印、数字AI等手段,透过小小的纹样,让版画这一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跃然眼前,各式精美的纹样创作让大家赞叹不已。

“纹样创作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我们可以在古代纹样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想象,在传统文化上进行创新。”六年级学生王艺涵加入版印社团已经两年了,从最初的工具了解、技法学习,到选材、刻版、印刷,在一步步的尝试中,她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学会了坚持与专注。“通过纹样创作,我们逐渐学会了在生活中去观察美、发现美和感受美,最后尝试去创作美。这是一个很棒的体验。”王艺涵说道。

在版画制作的基础上,虹桥小学还引入数字技术,引导孩子们通过软件进行版画的设计和创作。

“这是学生们自己利用AI技术,根据小时候的童谣创作的插画纹样。”虹桥小学副校长丁勖展示着学生们的作品,眼里透出藏不住的骄傲。“希望学生们在古典艺术和现代科技的结合中,将视角从‘纹样’向‘文明’拓展开来,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丁勖说道。

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实践活动成果(工作坊)展示现场,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杨匏安纪念学校学生(左)正在给前来参观的小朋友进行手工制作展示与讲解。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单艺伟 摄

数字赋能让师生可以专心去做更具创意、想象与共情的活动,也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释放提供更多可能。

“欢迎来到云端博物馆。”在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报告会上,来自安徽省滁州市永乐小学的美术老师刘金婷的案例分享引人入胜,大家纷纷举起手机进行记录。为了帮助学生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刘金婷将千年神怪形象与现代艺术思潮结合起来,打造云端博物馆的学习空间,通过AI导游“美美”带领学生们在中国馆、西方馆、创意馆中完成12项探索任务。古代神话如何穿越时空?艺术魔法如何改变世界?学生在“闯关”中解密文化形象,破译米罗符号密码,也开始通过对符号的重组来进行创作,对美术的兴趣也越发浓郁。

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教学案例成果展示现场。活动组委会供图

“真正的美丽应该是文明的‘摆渡’。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数字+传统’的美育新范式,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讲述者。”刘金婷说。

绽放艺术风采,激发强国力量。本届展演活动通过各地各校开展活动、全国汇演,覆盖全国15.6万所中小学校,吸引3.74亿人次学生参与,成为目前覆盖范围最大、受众最多、参与最广的一届。

美育浸润,润物无声。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已圆满落下帷幕,但在孩子们心田里播下的这颗美育之种,已然生根萌动、发芽开花。(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彭诗韵)

作者:彭诗韵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美格网 赣ICP备202200843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