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用好校史资源,上好“大思政课”

2025-04-23 07:05:00

黄芳

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镌刻着办学历程、文化传承与时代印记,是思政教育值得深挖的富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校史故事对于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比抽象理论更易叩击心灵,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保护好红色校史资源、融入好红色校史故事、弘扬好红色校史文化,将丰富的校史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对于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保护好红色校史资源,扩大“大思政课”的广度。对于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红色校史资源而言,保护是首要任务。要内外结合协同发力,加大红色校史资源的抢救性保护。校史时间跨度较长,许多学校存在多地办学、合并办学等复杂情况,随着时间流逝,知情者会越来越少,想要还原历史细节,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必须内外结合收集整理校史资源。比如,可面向社会发出征集校史资源的通知,注重发挥老领导、老教师、历届校友及社会各界的力量,收集整理档案、地方志、校友口述、旧报刊等资料。同时,要组建跨学科、跨单位团队,深挖校史内涵。高校要联合地方,组织档案学者、地方文史专家、思政教师等,编撰校志、年鉴、图片集、学院史、学科史等系列校史文献,构建校史“知识树”,挖掘校史故事,为“大思政课”提供充足素材,不断扩大“大思政课”广度。

融入好红色校史故事,增强“大思政课”的活力。课堂是“大思政课”的主阵地,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好红色校史故事,改善课程“配方”,才能使“大思政课”真正“活”起来。要推进红色校史故事走上专业课程的讲台。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知识点,通过“老校长谈专业”“学长们的学习故事”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使红色校史故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在增强专业课程吸引力的同时,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要强化红色校史故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在思政课建设方面,要充分挖掘红色校史资源,依托校史馆、校史顾问团、校史宣讲团等上好“校史文化课”,结合生动鲜活的老教师、老学长事迹和学校发展成就,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如发掘校史中有关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家精神、雷锋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容等。要创新校史课堂,建好“红色校史故事体验馆”。在校内,复原校史场景,打造沉浸式教室,带领学生实地感受旧课堂、老实验室,或开发校史VR(虚拟现实)体验、红色校史纪录片、红色校史画等,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学校发展的关键历史节点;在校外,与校史相关的校史人物旧址、故居、纪念馆合作,开展实地研学,讲好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激励广大学生继承优良传统,树牢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弘扬好红色校史文化,提升“大思政课”的实效。“大思政课”要深入人心,必须以文化浸润。要在线上线下弘扬好红色校史文化,在“第二课堂”中形塑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在线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校史文化活动。如组织学生读校史,开展以校史校情为主题的讲座论坛、微宣讲比赛、文艺演出、知识竞答比赛、校歌合唱比赛等特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去理解、去体会、去身临其境感知红色校史文化;支持学生编演红色校史情景剧等,直观再现红色办学历史情境,促使师生在角色扮演中实现情感共鸣;还可以组建青年学生校史宣讲社团,将课堂延伸至社会,鼓励学生从“参观者”变身为“讲述者”,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让学生自发、主动地了解红色校史文化,在为参观者讲解服务的过程中加深自身对红色校史文化的理解。要在线上形成热烈的红色校史文化氛围。认真研究“00后”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习惯,在微信、抖音、B站等注重视频呈现的新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组织师生策划编排录制校史话剧、舞台剧、宣讲短视频、歌曲、MV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生动有趣的视频类校史融媒产品,直观再现红色办学历史情境,创新“新媒体+红色校史”传播模式,用“网言网语”“青言青语”不断增强校史文化的吸引力,让校史在思政大课堂持续焕发生命力。

【作者系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路径研究”(XJKX23BZJ002)阶段性成果】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美格网 赣ICP备202200843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