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增6.5倍

2015年至2024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外贸进出口总值从712亿元增至5379.8亿元,年均增长超25%。前海管理局供图
4月27日是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挂牌成立10周年。日前,记者从深圳市前海管理局获悉,2015年至2024年,该自贸片区外贸进出口总值从712亿元增至5379.8亿元,10年增6.5倍,年均增长超25%。
飞跃式增长的数字背后是前海不断拓展制度型开放,构建起的“五自由一便利”(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开放体系使然,推动前海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吸引全球资本目光。
“‘开放’这两个字对于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最重要的,要打通内外循环的堵点痛点,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内外联通平台。”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符正平认为,自贸区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开放平台。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院长、前海分院院长曲建也认为,自贸区未来提升的关键就是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产业为导向进行全链条、集成式制度创新,“自贸区要想尽一切办法‘走出去’,既走向国内,也走向国际”。
●南方日报记者 张玮
打造接轨国际通行规则“前海模式”
104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复制推广
“制度创新”是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核心使命,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结合片区特色,前海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形成了以“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金融开放创新、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六大板块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前海模式”。
比如,以“降门槛、提效率、便企业”为目标,建立高标准接轨国际的投资管理体系。自2015年起,前海率先在全国启动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率先推进e站通政务服务改革,形成“一口受理、一门审批、一网服务、一枚印章”的“一门式”行政审批服务机制,将外资企业注册时间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
前海以“促合作、简手续、降成本”为导向深入推动智能化通关改革,包括全国首创跨境进口生鲜关检联合作业改革试点,让进口活鲜产品通关时间减少了2—4小时,通关效率提升150%—200%,大幅提升活鲜产品存活率;首创进口商品“1+4全球溯源核放”便利通关模式、全球中心仓、MCC前海等一系列通关便利化措施落地,让通关效率倍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帮助企业实现“一店三态”,即在同一实体店内实现“一般贸易进口”“保税展示交易”和“跨境电商进口”三大类进口商品“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升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流合一”。
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4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累计推出88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复制推广104项。2022—2024年,连续三年蝉联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第一。这为片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推动海关备案企业数量突破1.1万家,外贸进出口总值由2015年的712亿元升至2024年的5379.8亿元,年均增长超25%,实现累计使用外资381.57亿美元。
“在全球治理体系重构的背景下,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成为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议题,尤其是充分发挥国内自贸区‘先行先试’作用,打造制度型开放的新高地和增长极。”商务部原副部长、世界贸易组织前副总干事易小准认为,世界需要中国以新的高水平开放引领全球经济走向,前海应争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突击队,为全国高水平对外开放闯出一条新路。
加速跨境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港资外资金融机构高度集聚
由于叠加了深港合作区功能,“全面推动与香港各领域合作,特别是加速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跨境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是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有别于其他自贸区或片区的独特之处。
十载春秋,前海已建立了深港合作机制,创建了香港参与前海开发建设的咨询—监管—社会参与等多面的交流合作机制。不仅在全国首推“深港通注册易”“深澳通注册易”创新举措,实现港澳投资者“足不出港”“足不出澳”即可办理深圳商事登记,还率先实现“港资港法港仲裁”,并进一步降低港人执业门槛,实现注册建筑师、税务师、导游等26类港澳专业人士直接或备案(登记)后即可在前海执业。
作为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跨境”亦是关键词。目前,前海已推动“金融支持前海30条”九成落地,形成“境外不落地购汇”等14项全国“首创”“首批”成果,打造出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资金池、跨境双向股权投资、跨境资产转让、跨境金融基础设施等“六个跨境”金融创新品牌。
前海自由贸易(FT)账户跨境收支已累计超8500亿元,其中与香港跨境收支占近八成;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启动建设三年多,已有436家金融机构入驻,其中持牌金融机构近150家,成为国内港资、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此外,前海还开展建设工程管理制度港澳规则衔接改革,试行与港澳及国际规则接轨的建筑师负责制;联合市卫健委推广全国首个“国际版”医院评审标准,首家香港医院通过认证,持续深化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
2024年8月,前海又推出前海梦工场“1510”新发展模式,面向港青港企推出“1元入驻孵化、5亿组建基金、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等系列措施。截至2025年一季度,前海梦工场已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450家,其中香港团队943家,成为深港科创融合核心载体。
“前海要率先推进对香港的主动开放、单向开放,着力推进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用好香港的专业服务、金融市场和国际网络,着力在经济产业、社会民生等方面与香港联动发展。”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樊纲说。
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最佳连接点
国际贸易门户枢纽引全球投资
要吸引全球投资、促进投资自由,必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营商环境。早在挂牌成立翌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就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对外直接投资指数体系,从投资规模及质量、投资地区和投资行业设计指标体系,多角度反映自贸区的对外投资现状。2018年,片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出营商环境改革“32条”,力争打造观念相仿、制度相通、文化相融的全球最佳营商环境。
2020年和2023年,前海相继出台全国首部自贸片区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前海蛇口自由贸易试验片区条例》和全国首部投资者保护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投资者保护条例》,总体营商环境接近新加坡、香港。
除此之外,前海也极力搭建平台促进高端要素集聚,打造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强化国际贸易门户枢纽功能。近两年来,已先后实施“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和启动产业集聚区建设。目前,已落地全球前50、国内前20的金融、商贸物流、信息等8大类服务商及知名机构213家,建设“风投创投、大宗商品、融资租赁、跨境电商、财税服务、人工智能、科技服务、现代海洋、文化创意”等18个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特色各异的产业生态。
以跨境电商集聚区为例,已集聚越海、华富洋、美邦链通、招商保税等11家年贸易超百亿供应链龙头,推动东方嘉盛、中电港上市。2024年又引进拼多多TEMU总部、亚马逊全球开店等平台企业,实现进出口1210.30亿元,总量排名深圳第一,增长104%。
前海打造的前海联合交易中心、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两大重点交易平台也日趋成熟。2024年,前者交易额1047.1亿元,其中大豆交易1388万吨、交易额517.8亿元,交易规模为2023年的2.5倍;后者实现交易额905.01亿元,同比增长64.6%。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方面表示,接下来,一方面将继续高标准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主动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持续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改革探索,推动电信、医疗、教育领域试点政策加快落地;另一方面将高品质加快打造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围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对接“边境后”规则等方面先行先试,高标准建设“深圳·前海e站通”,打造出海“第一站”“首选地”,加快成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最佳连接点。